# 开元通宝:唐代货币变革与文化传承的见证者
开元通宝,作为唐代极具标志性的货币,于唐高祖武德四年(621年 )正式铸行,在中国货币发展历程中占据关键地位,深刻反映唐代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多方面风貌。
## 一、诞生背景:终结混乱,开辟新篇
唐初,货币流通陷入严重困境。自西汉武帝元狩五年(前118年 )起流通的五铢钱,历经七百余年,大小、轻重标准早已混乱不堪;隋末战乱与隋炀帝大规模工程、外扩战略,让国家经济濒临崩溃,民间甚至出现剪铁、裁皮、糊纸为钱的极端情况,“钱法大乱,物价飞涨” 。唐高祖李渊初入长安时,民间多用线环钱,“凡八九万才满半斛” ,货币体系的崩坏严重阻碍经济复苏。在此背景下,改革币制成为当务之急,开元通宝应运而生,开启中国货币史新变革。
## 二、制度创新:脱离“铢两”,符号化转型
开元通宝打破历代以“铢”“两”为钱名的传统,首创“通宝”命名体系,“开元”取自汉代班固《东都赋》“夫大汉之开元也,夺布衣以登皇位” ,寓意“开辟新纪元” ,“通宝”则为“通行宝货”之意。这一变革,使货币从“记重货币”(如五铢钱 )转向“符号化货币”,不再以重量命名,而是凭借“通宝”“元宝”等称谓,构建起新的价值标识体系,为后世一千三百余年的货币制度奠定基础,直至民国“民国通宝”仍受其影响。
展开剩余71%## 三、形制与工艺:传承与发展的融合
### (一)形制设计
开元通宝延续秦半两、汉五铢的“外圆内方”造型,蕴含中国古代“天圆地方”的宇宙观与哲学思想。初唐“武德开元”光背无文,外郭较细;中唐起,钱背开始出现星月、祥云等纹饰,外郭变宽变粗;晚唐“会昌开元”更在钱背添加铸局地名(如“昌”“京”“洛”等二十余种 ),成为辨别铸地的重要标识。
### (二)重量与规格
其标准重量为每文重二铢四絫(约4克 ),每十文重一两,每贯(一千文 )重六斤四两,由此催生“一两十钱”的十进制重量单位,取代传统十二进制“铢絫”,影响深远。虽以小平钱(一文小钱 )为主流,但唐代也铸有少量折十大钱,多为开炉纪念性质,见证铸币工艺的多元探索。
### (三)材质与铸造
材质以铜为主,亦有金、银、铁、铅、陶、玳瑁等特殊材质。金、银开元仅供皇家赏赐把玩,存世极罕(如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30枚金开元、421枚银开元 );铁、铅钱多因铜料匮乏或地方经济需求铸造(如五代十国闽国因铜荒铸铅、铁开元 );陶质开元则为冥币,服务丧葬文化;玳瑁开元(法门寺地宫出土 )更是佛前供品,折射宗教与货币的关联。
铸造工艺存争议,失蜡法、硬型范铸法、钱模夹铸法等均有推测。初唐开元工艺精湛,钱文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,楷书融合隶书笔意,“含八分篆隶,结构精严” ,兼具艺术与实用价值,展现唐代书法审美高度。
## 四、流通与影响:跨越时代,辐射周边
### (一)国内流通
开元通宝是唐代近三百年的主要流通货币,五代、宋初仍大量铸造,清雍正年间,两广偏远地区竟还有流通,足见其生命力。因铸造时间长、地域广,版别丰富,如“武德式钱”随唐王朝兴衰呈现不同风格(初唐精整、盛唐雄浑、晚唐多样 ),成为研究唐代社会变迁的“微缩标本”——初唐钱体现开国气象,盛唐钱彰显盛世繁华,晚唐钱反映动荡与变革。
### (二)国际影响
它对东亚、东南亚货币体系产生深远辐射。日本、朝鲜、越南等国受其启发,仿铸圆形方孔钱,融入本土文化(如日本和同开珎、越南太平兴宝 ),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“东方货币文化圈” ,推动区域经济交流与文化认同,成为古代中国影响力外溢的重要见证。
## 五、文化内涵:货币之外的历史镜像
开元通宝早已超越单纯货币职能,成为唐代文化的符号化表达。它是唐诗中“囊空恐羞涩,留得一钱看” 的生活写照,是考古遗址里串联唐代市井、宫廷、宗教场景的线索,更是中国货币从“记重”到“符号”转型的里程碑。每一枚斑驳的开元通宝,都承载着唐代的政治智慧、经济脉动、艺术审美与文化交融,静静诉说着千年前的盛世辉煌与历史沧桑,持续为今人解码古代中国提供珍贵物证。
从终结混乱币制的“开拓者”,到影响千年的“制度范本”,再到文化传承的“鲜活载体”,开元通宝以小小钱币之身,书写了一部跨越时代、连接中外的宏大货币文化史,成为解读唐代乃至中国古代社会的关键密码,其价值与意义,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、延展,永载文明传承的篇章。
发布于:陕西省双融配资-炒股的杠杆平台-我要配资官网-a股如何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